作者: 研究生院 时间:2014-09-18

     九月十六日上午,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在10教313教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讨论会。讨论会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在钦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主要研究、讨论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与电影之间的差别、改编的缘由以及影视改编是否以忠实原著为最高标准等一系列学术问题。

         

     会上,戏剧与影视学方向的5位同学分别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活着》改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评选打分。

     汤亚同学发言表示,《活着》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很大程度上基于完善电影的戏剧冲突性的原因,将小说中松散的故事情节有计划的、分层次的串联起来在两个小时候的影片中呈现出来。方雯婷同学从叙事方式来分析,认为作者余华是以一种不介入方式苦难自行呈现,而不是以经过种种包装过的形态不加节制的呈现出来。小说更多表现的是零度写作的态度而电影更能表达导演自身的感受与体验。李依柔同学认为作品背景变化的因素在电影中表现得很有分量。张艺谋把审视人生的强光打在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上,余华小说的背景相对弱化,他这时期的作品甚至可称无背景小说。胡敏同学重点分析了电影中全新设置的一条重要线索—“皮影”。从赌场中开始到电影结束富贵为小孙子馒头将小鸡放在早已经空了的皮影箱子里,皮影作为命运的缩影,活着的见证和整个电影密不可分。章依仁同学则从叙述角度来讲,小说《活着》讲述的是“我”到农村收集民歌,遇到富贵老人,然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让富贵老人自述一生的经历。而导演张艺谋直接把富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富贵一家的命运。

     经过与会同学的评选打分,最终汤亚、李依柔同学获得本次讨论会的一等奖,方雯婷、胡敏、章依仁获得二等奖。

    最后,彭在钦副院长做总结发言。他指出,第一,影视改编并不以忠实原著为最高标准。第二,改编作品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赋予作品新的意义。第三,任何粗糙和简单化的处理手段往往会影响名著改编的艺术效果。第四,名著改编的唯一责任是将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分会

                                                                                                                                        2014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