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研究生院 时间:2016-04-28

                        

朱冠明教授讲学现场风采

               

教授现场板书

               

讲座现场认真聆听的科大师生

4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冠明受邀来湖南科技大学开展主题为“佛学汉语研究的现状及前瞻”讲座。人文学院相关教授、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佛学研究爱好者到场聆听。
    朱冠明主要从什么是佛教汉语、佛教汉语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当前研究的动态、个人近期研究计划和佛教汉语研究展望六个方面展开讲述。
    朱冠明简明讲述了佛教东传的历史,希望通过这一个多小时的讲座能够让大家对佛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朱教授指出,佛教汉语是指东汉以来以汉译佛典为代表,且包括其他各类中土佛教撰述在内的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的总称。借吕淑湘《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中佛名“悉达”在各朝代多次被使用的例子及胡适《白话文学史》中的叙述,进一步讲述了佛教的影响力。

“佛教汉语的特点在于口语性、外来语成分、程度的差别三方面。”朱冠明通过佛经《摩诃僧衹律》中的小故事、部分佛家语言和佛家经文风趣深入地分析了这三个特点,引得听众们频频发笑。同时,朱教授向大家展示了龙门石窟中佛像的图片,借此让大家对佛学魅力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他还通过例举《汉语史研究集刊》、《佛经语言研究综述——词义研究》等书籍,简单介绍了当前佛教汉语研究概况。
    朱冠明指出,佛教汉语的研究方法有三点:一是把佛经作为基本语料的研究;二是同经异译研究;三是梵汉对勘研究。并通过“CBETA数字化内容统计”展示了当前佛学研究的动态。在谈到个人近期研究计划时,朱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正在编辑的一本研究类书籍的目录,指出:“佛学研究队伍壮大、国际影响力扩大、学科合作加强和佛学研究更加深入这四点是我对佛教汉语研究的展望。”
   “朱老师,请问您觉得佛教汉语的魅力在哪里?是什么吸引着您一直以来对此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今年顺利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我校12级汉语言专业马明阳在提问环节时问到。对此,朱教授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认为从名著中细节描写的韵味到其对传统思维的创新,以及相关宗教性的历史心理安慰等多个因素,都是佛教汉语本身的魅力,越是深入研究,就越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人文学院教授徐前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朱教授是站在佛学汉语研究前沿的一位教授,他的讲座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信息,也让在场老师和同学们受到了更大的启发。
   “我本来就对古代汉语有着比较大的兴趣,朱教授这堂极富有价值的讲座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想法。”15级汉语言专业潘鸿丽称,她不仅从中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老师的推荐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广的学习平台。

 

人物简介:

朱冠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梵汉对勘的《正法华经》语言研究”项目主持人,国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词汇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并独立完成《梵汉本〈法华经〉语词札记》、《中古译经处置式补例》等共计22项学术性研究成果。2012年“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著有《〈摩诃僧祇律〉情态动词研究》、《先秦至中古汉语语法演变研究》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