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研究生院 时间:2025-08-28
文/贾瑾 图/谭靖旎 来源:外国语学院
2025年7月17日,外国语学院"瓷声译彩"科技服务团怀揣着对科技赋能非遗的憧憬,奔赴株洲醴陵市,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醴陵釉下五彩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在泥土与火焰的交响中,为这项古老技艺搭建通往国际的“语言桥梁”。
▲"瓷声译彩”科技服务团合影
窑火凝华:探秘釉下五彩的诞生之旅。团队首站抵达了当地颇具盛名的陶瓷研究所。这里汇聚了众多陶瓷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艺精湛的工匠,是醴陵陶瓷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研究所肖部长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了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从原料的选取、配方的调制到成型、烧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独特的技艺智慧。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用精准的外语表达诠释这些专业内容上。从 “釉下五彩”的工艺特点到 “高温烧制”的技术细节,团队成员都仔细记录,积累了丰富的视频与图片素材。
▲服务团观看陶瓷制作过程
团队深入陶瓷研究所和陈扬龙窑,先后采访采访了孙双泉、黄选贤、陈利三位陶瓷艺术大师,近距离感受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匠心传承与创新魅力,聚焦于挖掘能引发国际共鸣的文化亮点与技艺故事。
南北交融:油画技法碰撞瓷艺新火花。孙双泉老师热情地迎接了团队成员,他带领成员参观了工作室,满室瓷韵与油画质感的交融令人耳目一新。这位深耕醴陵十余年的江苏籍艺术家,以“油画釉下彩”开创了独特艺术路径。孙双泉老师向团队介绍,正是醴陵这片土地深厚的陶瓷基因与江南文化的碰撞,激发了他将西方油画光影堆叠技法融入东方瓷艺的灵感。“醴陵瓷的‘白如玉、明如镜’,为油画质感的呈现提供了绝佳载体。”谈及3米大瓷板《我和我的祖国》的集体创作经历,孙双泉老师强调:“陶瓷比画布更具永恒性,每一笔都承载着不可复制的情感重量。”作为东西方艺术交融的案例,团队成员认为是吸引国际目光的重要切入点,团队成员计划通过双语的故事讲述,让国际友人感受到传统瓷艺的创新活力。
▲团队成员采访孙双泉老师
▲作品《我和我的祖国》
胎釉为根:四十年匠心对话泥土生命。“泥巴匠人”黄选贤,这位从事陶瓷工艺美术设计四十余载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向团队阐释了“胎釉是根”的深刻内涵。“胎骨追求‘透、白、润’,就像为釉色准备了一面纯净的镜子,能让色彩更显灵动鲜活。”他以人民大会堂湖南厅陈设的《韶山》瓷雕盆景为例,揭秘大型瓷雕创作中堆雕泥层厚度的精准控制:“多一分则釉色糊化,少一分则质感寡淡,全凭四十载手感积累。”
▲团队成员采访黄选贤老师
在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中,黄选贤老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陶瓷创作中的心得体会。黄老师说:“传统是根基,创新是灵魂。我们在传承醴陵陶瓷优秀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让醴陵陶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他还展示了一些自己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作品,让成员们深受启发,这种对工艺细节的坚守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符合国际市场对高端工艺品的期待,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表达,能增强海外市场对醴陵陶瓷的信任度。
薄施淡染:非遗传承里的指尖革命。陈利大师作为陈扬龙窑的传承人,她向团队成员讲述了陈扬龙窑的发展历程和家族传承背后的责任与担当。陈利老师向团队展示了“薄施淡染”这项被誉为“瓷上工笔涅槃”技艺的精髓。“传统‘平填收水’一笔成色,而‘薄施淡染’要反复渲染十几次,就像春雨浸润大地,让瓷胎生出‘雨后清兰’的透润感。”她以国博藏品《小菖兰》为例,详解兰叶尖端灰调普兰色的形成:“每层渲染都要精准控制水分与力度,才能在高温后呈现‘风拂薄纱’的动感。”
▲团队成员采访陈利老师
“醴陵陶瓷四部曲”,领略千年瓷韵风采。在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圆满结束后,团队成员投入后期制作阶段,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精心剪辑、翻译、配音并配以中英双语字幕,打造一系列文化传播视频。该系列视频旨在系统性地展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物、技、人、魂”——不仅聚焦陶瓷本身的美学价值与工艺细节,更深入挖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匠人精神,彰显传统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和表达方式。视频面向对中国文化及传统工艺有浓厚兴趣的海内外观众,希望通过直观、生动、专业的视听语言,帮助观众深入了解醴陵陶瓷的辉煌历史与精湛技艺,并在视觉与情感的双重触动中,感受匠人们的热爱、坚守与创新。团队期望通过这些视频,让更多人看见技艺、读懂文化、感知精神,进一步推动醴陵陶瓷走向世界。
▲团队成员进行翻译工作
▲团队成员进行视频剪辑工作
此次醴陵之行,服务团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在深入探访千年瓷都的过程中,不仅系统挖掘并记录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物、技、人、魂”,更深刻体会到非遗背后匠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团队通过双语传播与数字化呈现,将陶瓷技艺的精湛、匠人坚守的温度与文化传承的创新活力,转化为易于国际社会理解与共鸣的视听语言。此次实践既是外语学子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一课,也为醴陵陶瓷走向世界、绽放国际舞台提供了切实的青年智慧与传播力量。
(一审:殷俊琦;二审:邹平辉;三审:李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