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研究生院 时间:2025-08-15
图文/“心与馨”志愿支教科技服务团 来源:黎锦晖音乐学院
从长沙到吐鲁番,3332公里的距离,“心与馨”志愿支教科技服务团用1461个日夜,把湖南的暖意深深种进了西北的戈壁。
2025年7月7日,这支队伍已是第四次踏上这片炽热的土地。从最初王育霖教授带领心与馨志愿服务团研究生党支部第一次走进阿曼夏学校,望见沙漠边那群格外珍惜课堂的留守儿童,到如今支教足迹遍布高昌区第四中学、滨沙学校等4个站点,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2025年7月7日“心与馨”志愿支教科技服务团抵达吐鲁番
“老师,明天还能唱歌吗?”下课铃响时,热依拉的提问带着全班孩子的期待。这个留着短发的姑娘,最初她总觉得“有点无聊”,直到学会《同一首歌》,直到看到同学跟着队伍去了湖南,她的眼睛亮了:“我也想去湖南,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吃烤鸭!”如今成了合唱团最积极的身影。
在课后,阿曼夏学校的“红石榴”合唱团也常常洋溢着歌声。孩子们与志愿者老师们围坐成一个圈,努尔买买提与伊木然等几个孩子在其中载歌载舞,还有的打着手鼓、弹奏着都塔尔。这一片热闹里,没有喧嚣的嘈杂,只有音乐编织的温柔网。在歌声与乐声交织的国度里,每一颗心都像熟透的石榴籽,紧紧依偎着,暖得发烫。
▲课后大家载歌载舞
今年四月,孩子们第一次走出戈壁,站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放声歌唱。聚光灯亮起的那一刻,所有的紧张都化作了专注——当掌声雷动的瞬间,他们忽然懂了:歌声能够让戈壁与世界紧紧相连。
▲合唱课上孩子们专心练习
在新疆吐鲁番的炙热阳光下,一个名叫穆罕默德沙力・吾尔江的9岁小男孩,每天都会骑上他的自行车,穿越那滚滚的热浪,坚持骑行8分钟,从未错过任何一堂课。这个长着浓密睫毛、充满朝气的小男孩曾经向我们倾诉:“尽管妈妈和哥哥不希望我来上课,但我对诗歌的热爱让我无法割舍,我实在是太喜欢了。”
穆罕默德沙力・吾尔江清晰地记得,他的哥哥曾经因为他在上学路上受伤而偷偷地哭泣,那是一种深深的担忧和心疼。然而,他更忘不了的是,在课堂上和伙伴们一起写诗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因此,每天出门前,他总会坚定地告诉自己和家人:“不管怎样,我还是想来上课!”这份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学习的执着,让他在吐鲁番的热浪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服务团邀请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田野诗班”李柏霖教师团队加入支教的队伍为孩子们开展诗歌创作教学
从最初只有合唱课,到如今开设播音主持、书法、漆扇、蓝晒、扎染等,志愿者们想让孩子们触摸到更多文化的温度。
“来,跟着老师再试一次,把‘中国’这两个字的尾音拉长,带着自豪感说出来。”播音主持课上,志愿者老师轻轻扶正8岁的伊克丽麦的肩膀。小姑娘攥着衣角的手慢慢松开,原本怯生生的声音,在老师一句句“很好,再自信点”的鼓励里,渐渐响亮了起来。“老师,明天我想当课前的主持人!”下课时,好几个孩子举着手围上来,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播音主持课的教室里,声音不再是简单的音节,而是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耐心的浇灌下,正努力长成能传递热爱与梦想的力量。
▲阿曼夏学校演出当天朗诵班孩子们自信的模样
田俊熙曾是角落里最沉默的身影,直到有天在艺术作品布展时,他小声说:“让我来吧。”这句简单的话,成了志愿者最珍贵的礼物——15天的支教或许短暂,但种子已经埋下。
▲7月20日,服务团在湖南省援疆前线指挥部
开展了支教成果展示活动
15天的旅程结束了,但1461天的接力还在继续。当《同一首歌》的旋律里,混着湘江潮声与坎儿井流水;当孩子们的笔下,既有岳麓山层林,也有葡萄架果香,我们忽然懂了:教育援疆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湘吐两地用真心点燃的火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图谱上,绣出最温暖的图案。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篇的序章。湘吐情谊,教育薪火,我们继续同行!
▲服务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
(一审:彭雅婷;二审:邹平辉;三审:李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