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研究生院 时间:2020-09-08

湖南科技大学

关于全面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的意见

科大党发〔20188

一、全面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的重要意义

1. 这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要实施各项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推动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创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以创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更没有国家战略实施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可能。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质量观,大力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2. 这是学校全面实施奋进战略的核心内容

学校正处于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关键时期,存在着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用度不高、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乏力、学科专业数量多但特色不明显、综合性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研究生是学校科学研究的一支生力军,优秀的研究生是提升科技竞争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实施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不仅是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学校实施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的奋进战略的核心内容。

二、计划思路与目标

3. 计划思路

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总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服务需求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结构为手段,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以追求卓越、创造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为使命,提升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初步构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格局,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4. 计划目标

深入贯彻学校“服务需求、聚力特色、协同创新、内涵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立足行业和地方、面向国际前沿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运行良好、注重实效、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研究生质量稳步提高,为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计划内容

5. 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

以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类别和学科结构。稳步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

建立健全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学科水平持续低下、长期脱离社会需求的学位授权点进行预警、撤销,增列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要求的学位点,促进学位点合格评估制度与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优化学科学位点结构。

6. 改革招生选拔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为核心,优化初试,科学制定初试考试科目,逐步扩大复试成绩在研究生招生综合评定中所占比重,加大复试中导师组的评价选择权。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和培养潜质的考核,增强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严格审定学科(专业)招生条件,坚决维护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严肃性。以“双一流”计划为引领,综合考虑科研与教学条件、培养质量、社会需求、生源状况等因素配置学科(专业)招生计划,强化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增量指标面向优势特色学科倾斜,面向高水平导师、学术特区、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基地)倾斜。根据学科发展特点,统筹和合理调节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优化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结构。

探索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推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强调对申请人全方位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考察。逐年提高“申请—考核”制录取比重。完善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加大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支持力度。适时开展“硕—博”连读与国际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7. 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研究生思政队伍建设,逐步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建设性作用;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培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活动品牌;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立德树人合力;加强校、院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学习成绩优、工作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研究生干部队伍。

8. 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立足学科前沿,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继续深入探索主动服务行业和区域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水平研究生培养。

面向职业领域,培养适应特定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和高深技能,不断丰富产学结合内涵,探索具有我校特色、适应企业和区域发展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积极拓展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领域、形式,充分提升其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广度、深度;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与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把研究生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研究生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9. 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

以追求研究生培养质量卓越为战略目标、培养环节质量评价为基础,加强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和全过程的监控。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记录表”和“签证制”,形成研究生培养环节“记录链”和培养问题“追踪朔源”诊断机制。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制度、双盲评审制度和论文抽查审核制度等,构建和完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科研成果、专业竞赛等为核心指标的卓越绩效评价办法,积极推进实施长效化的研究生教育“卓越绩效”的分配模式。

加强对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监控,充分发挥学位点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主体责任和作用。定期开展学位点校内自我评估,积极参加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项评估和水平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研究生教学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与用人单位评价等相关质量反馈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管理机制,建立以研究生科研成果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式。

10. 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教学效果。继续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效果,加强案例教学,开展专项技能比赛,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立足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礼拜”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大力推进能有效促进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教育改革研究工作。继续加大研究生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校级优质课程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校级优质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快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双语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步伐。

11. 加强导师队伍能力建设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提高导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水平、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积极培育和加强导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校所、校企双导师制度,聘任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及境外专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支持导师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访学及参与行业企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指导能力。鼓励导师进行国际和跨学科科研交流与合作,采取切实措施积极鼓励导师通过国家公派出国、地方合作项目等多种渠道深度参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科研活动,加快导师队伍国际化进程。

12. 完善导师评聘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新增导师遴选制和招生资格考评制,推行评聘分离。建立导师动态管理制度,打破导师资格终身制,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和评聘办法,强化导师评聘和考核中的科研要求,完善不同层次和类型导师考核评价和淘汰机制,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将导师招生资格和招生名额与其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水平挂钩,建立更有利于年轻学术骨干及其团队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和完善导师责任制、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制度,探索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明晰导师在培养过程的权利与责任,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导师为研究生提供经费的责任。强化导师和导师团队在研究生招生选拔及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对导师的考核监督,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探索试行校外实践导师指导费分配办法,加大校外实践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指导力度,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构建学生-实践单位-学校三方责权明确的运行机制。

13.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

积极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导师队伍国际化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融合发展,初步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环境。深化外语课程教学改革,大幅提高外教授课比例,加强研究生外语口语、听力能力和跨文化学习、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出国访学交流的支持力度,支持更多优秀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步伐,扩大合作办学规模,支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双学位”“联合学位”等项目,合作开发研究生课程和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和推动研究生赴国外学习,系统、整体推进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深层次、实质性学术交流;加大支持力度,吸引国外优秀生源来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初步形成中外研究生共学互融、跨文化交流的校园环境。

14. 培育卓越研究生教育校园文化

着力培育卓越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营造质量文化,逐步固化成具有科大特色的校园文化。鼓励引导研究生热爱科学,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引导和培育以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卓越的研究生脱颖而出。继续办好“唯实·创新”研究生学术论坛和研究生“开赛啦”学科竞赛节活动,积极承办省级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院长论坛、研究生暑期科技服务等研究生创新实践与培训活动;完善研究生奖助管理办法,鼓励支持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参加高水平学科专业类竞赛,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具备较强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适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博士生留校任教或继续在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四、构建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保障体系

15. 完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健全学校主导、学院主管、学科主体、导师主责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将质量监控的重心下移到各院系和导师,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和导师的活力。严格按照不低于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等的定期修订制度,规范和优化培养过程管理;继续优化研究生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机制,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强化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位论文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不断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建立和健全培养质量状态报表定期发布制度,完善研究生培养主要环节的监控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礼拜”主题活动的内涵,使“教学礼拜”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有力举措;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在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制订和修订培养标准和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质量自我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实时公开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鼓励学位点接受并积极参与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行业部门或学术组织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方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和监督。支持第三方组织机构通过提供政策引导、资源配置、质量评估、社会监督等手段,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质量保证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建立和健全一个多质量主体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积极有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16. 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财政支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与建设经费的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卓越研究生教育的建设经费、专项经费和奖励经费体系,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建立学院学位点建设费与研究生学费收入等相匹配的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研究生培养的绩效工资分配与研究生规模和培养质量相一致的分配机制,加大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学校资源配置的比重。

设立“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专项经费,建立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拨款机制,从研究生教研教改和课程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学科竞赛、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研究生特色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加大卓越研究生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优化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大对学校特色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学科在研究生培养经费上的支持力度。

拓宽研究生培养经费渠道,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鼓励导师合理增加科研课题中助研津贴的比重,充分发挥导师科研课题经费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制定研究生助研津贴的发放标准及细则,将助研津贴的发放作为导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学院落实并提高学科建设费、科研管理费等业务费用于研究生培养的比重,逐步增加学院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投入。

提高研究生资助和奖励标准,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保障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优秀生源报考,加大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力度。完善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增强国家奖学金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加大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切实发挥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落实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研究生,通过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进行资助。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资助和奖励。

17. 构建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丰富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手段。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构建数字化学习与教学环境,丰富研究生教育满足个性化学习的手段。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推进研究生实验基地、大型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公布质量标准和评估结果,发布研究生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研究,依托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建立“以人为本,用数据说话”的服务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201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