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研究生 时间:2017-02-02

                            

在第十三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的早晨,赵文玉、姜博宇、伍璇纷纷打开电脑查看获奖名单,本想着拿个二等奖就足矣,却没想到三人小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勇夺国赛一等奖。这也是我校研究生参赛团队第三次获得一等奖。

我校打开研究生数学建模之门的成功密码就是1+1+1≥3。一个人的力量化成三个人的坚持;每个人的努力促成“三连冠”的目标,我校成功取得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三连冠”的荣誉,不可缺少的是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拍即合好搭档

“数学精微何处寻,纷纭世界建模型。描摹万象之神韵,识破玄机算古今。岂是空文无实效,能生妙策济苍生。经天纬地显身手,七十二行任纵横。”这是著名数学大师李尚志对数学建模生动而精妙的形容。赵文玉、姜博宇、伍璇他们对这首诗耳熟能详。

在湖南省高校第二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原本不相识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报了名。通过竞赛培训、上课,他们渐渐熟悉了起来。4月15日,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如期举行,而赵文玉、姜博宇、伍璇并不在同一支队伍中,他们各自忙着各自的建模、求解、验证、论文撰写。省赛结果揭晓,赵文玉的团队在省赛中成功获奖,但姜博宇和伍璇所在的团队却惨遭滑铁卢。

国赛的参赛原则是优先省赛获奖选手参加,如人数不满,则可选择其他选手。伍璇和姜博宇很想参加国赛,两人就相约找到大赛指导老师彭叶辉,希望他能收下他们作为国赛选手。恰好赵文玉的团队除了她,其他同伴都放弃了,机缘巧合,彭叶辉老师就让他们三人组成了一个参赛团队。

团队合作和各司所长是制胜的不二法门。来自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姜博宇负责编程和计算结果,来自计算机学院的赵文玉和伍璇负责论文写作和画图。每当他们在练习中遇到一个实际问题,三人就会分头行动,搜集资料,建模,一起讨论,汇总,最后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并且收获很多。”赵文玉说道。即使在讨论过程中会有一些意见不一,但这只不过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和感情的升华。他们在国赛攀登的路途上一直相互鼓励,各取所长。

一分耕耘育梦想

省赛结束到国赛举行,期间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数学建模有些是解决“马航落在了哪里”这类高大上的问题,也有如“怎样更合理地建造桌椅”一样等生活中的问题,思维发散的维度特别大,他们仨不光是要把数学学精,还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挑战难度可见一斑。

面对堆积如山的材料,他们一整天就待在办公室里埋头看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圈出来,向肖艳清教授请教。肖教授常常写了一满黑板的公式,来分析解题思路和算法,老师的教学就像醍醐灌顶一样,让姜博宇在编程上更加得心应手,光是做笔记用的本子他就用完了两本。

在论文排版与画图上,肖艳清教授的严格要求,让赵文玉和伍璇更加精益求精。肖教授对每一个细微的差错都不曾放过:这里是主要观点,要加黑加粗;这个图上的线粗细不一,得改成一样;这里少了句号那里多了句号等等。修改虽然很麻烦,但多一分仔细就多一份保障。于是,在肖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赵文玉和伍璇在论文编排与画图上也养成了“锱铢必较”的习惯。

为了建模比赛,他们三人在暑假都得留校进行培训。那段时间和考研差不多,每天教室、办公室、食堂三点一线。厚厚的一摞资料——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方程等,都需要他们熟练掌握。姜博宇一边翻看书中笔记,一边用Matlab软件进行建模;赵文玉把前几届大赛获奖论文的优势总结了出来:一目了然的排版,有条不紊的分析,逻辑清楚的书写,她认真对照目前团队写的论文,反复修改;伍璇坐在电脑前,利用模型来画图,流程图、分析图,她不仅要注意每一张图数据的精确性,也要留心整体的美观性。办公室里有一张折叠床,他们累了就轮流休息。去食堂的路上,是他们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想着可口的饭菜,踏着轻快的步伐,聊着趣味的八卦,这些勤奋学习的每日每夜就像路上的鹅卵石,慢慢铺就他们更高更远的路。

独树一帜得金榜

国赛赛题发布那天,姜博宇、赵文玉、伍璇在办公室里,与指导老师彭叶辉商量选择哪一个试题。深思熟虑之后,他们选择了“基于无线通信基站的室内三维定位”问题。

国赛时间是9月16日8:00至9月20日12:00,在比赛期间,他们要通读问题背景并迅速领会其要义,在浩然卷帙中查阅前人的所有相关研究成果,然后用复杂繁琐的编程建立一整套仿真算法模型,费尽周折得到结果后还需进行关键的论文撰写。普通人眼中难度系数堪比登天的任务,他们不仅需要完成,而且时限仅仅四天半。最开始,姜博宇试了两个模型,计算所得的结果都不尽人意。他不停地挠着头,恨不得从脑中直接抽出正确的模型。肖艳清教授走了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不要急,只要保证思路正确,方法会有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第一道题他们就遭遇了瓶颈。题目已知基站的坐标和无线电的传播时间,但是要计算出每个人的手机坐标,突破口很难找到,光是讨论解题思路就花了一天。姜博宇搜索了大量的论文,选择了一个较新的点,再从这个点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产生了一个新的算法。第三天早上,他们终于计算出了一个误差较小的结果,姜博宇愁云满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仅剩下一天半的时间,还有三道题未解。但有了第一问答案做基础,后面的两道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后一题的题目有歧义,这道题就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不断地说出每个人的想法,记录分析,第四问花了半天的时间就解答了出来。姜博宇回忆说:“第一天晚上我们基本确定了建模思路,但中间两天就具体模型的讨论还是持续到凌晨三四点。最后一夜要进行论文总结直接就是通宵了。”伍璇也笑言:“之前学长说国赛都是要通宵的,我那时还不信。”

然而即便是因连续熬夜而头疼欲裂,即便是为论文撰写而端坐于电脑前近二十个小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体力兼脑力的战争中,他们凭借创新的思路和完美的论文,终究笑到了最后。

每一届的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科大的研究生里都会有这样的三人团队,他们在同甘共苦四天半的时光里,相识相伴、努力拼搏并共同迎接收获。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有限,但1+1+1组成的铁三角,却能让湖南科技大学在数学建模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