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进行实验研究
认真观察实验反应
课题组讨论实验内容
分析实验成果
12篇SCI论文、9篇第一作者、12件专利、2篇高被引论文、《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封面论文1篇 、获得2015—2017年度湘潭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8年度湖南省第十一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019年度湖南省优秀硕士毕业生,连续2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王宏用他对化学的热爱回馈了他在科大6年的求学之路。
白衬衫、深色的大衣,考究的穿着和无框架的眼镜使得王宏散发着“学术”人专有的沉稳气质。
大二的上半学期经朋友介绍进入陈建的科研团队,作为王宏科研路上影响最大的人,陈建这样形容他:“这个孩子第一眼看上去很稳重,很踏实。”他也不出所料的验证了陈建的第一感觉,作为团队里6年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人,王宏用行动将“话不多、自律、执行力强……”这些词语打造成了自己的代名词。
都说“闭关”是科研的人必须经历的事,王宏也不例外。6个年头里,每一年的暑假他都没有回过家,甚至大多数人期盼的周末他也选择了舍弃。早8点晚10点,是王宏在实验室里的日常时间,可一旦项目出现问题时,那凌晨2点便是常事。“搞科研就是要放弃一些东西的,你不可能都兼得,就像我业余生活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王宏说道。舍弃了假期,舍弃了收集历史纪录片的爱好,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王宏用“舍得”二字诠释了他科大在科研的成长之路。
回忆起自己接手的第一个项目,王宏并没有记者想象中激动地表情和话语,似乎是受他性格影响,一切的惊心动魄都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几句话来形容。“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要好好的、认认真真地做完它。”王宏平静地说道。
《基于PH响应的荧光聚合物》是王宏觉得最有难度的项目,也是王宏自己独立负责的项目。从开始到结项,从大二到大四,整整用了他一年半的时间。起初这个项目方案的设计进展地很顺利,但中途在测试性能的时候,动态光散射、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的表征出现了问题,而此时实验距离开始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月,这意味着前7个月的努力将功亏一篑,又要重新开始。前前后后120多次的失败,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幸运的是,一切的努力并没有让王宏失望,因为这个项目,他获得了本科阶段第一个专利,发表了SCI期刊论文。“做任何项目、实验之前,都要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时刻等待着接受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惊喜和悲伤。”王宏淡定地说道。
全英文版本的专业文献阅读和资料查找是一大障碍。谈及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时,王宏不改他回答问题方式,但却一针见血。“多学、多看、多思考。”短短7个字,便是他的一路以来成长的诀窍。正如我国历史学家吴晗所说,“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 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 ”做学问,搞研究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捷径可以选择,只有脚踏实地才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路。
如果说科研的这条路“坚守”是对王宏精神上的考验,那么科研的环境的便是对他身体上的考验。因为实验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在过程中一定要将空间密闭,那么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便会将实验室里的温度提升到40度左右。在这种高温下工作,身体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豆大的汗珠时常会顺着脸颊滴落,擦也擦不净。反之,在冬季低温的情况下,实验室里的环境就更为艰苦,尤其是用冷水洗涤容器时,水的温度会直接刺痛你的手指。“实验室就是这样,它不能像普通房间那样安个空调,因为化学用品对室内的环境有相应的要求,而且,每当你做完实验时,一定要将窗户打开,这样即使安装了空调,也没什么意义。”王宏告诉记者。
6年里,虽然经历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考验,但是王宏并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因为一开始的喜欢,对事物的好奇,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踏实地前行。“化学,就是惊心动魄,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便是时刻等待着、迎接着。”王宏感叹道。
对科研严谨的王宏在生活中确是个热络的人。从研一开始,大家就都叫他“王师傅”,论文有问题、软件无法安装、实验测试指导、实验药品找不到……在这些事情中似乎总能找到王宏的影子。“王宏“王师傅”做事情特别认真而且效率很高,我们做实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问他都会很有耐心地给我们解答。即使是找药品这种小事,就比如前几天我找不到一个实验药品,最后师兄帮我在冰箱格子下面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实验室的师妹王胜兰说道。
炒菜是王宏拿手的事情,每每团队出去聚餐、烧烤,都是由他来负责掌厨。“王师傅”真的像个大哥一样,节假日就会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平时实验室有新成员来了,他都会组织我们去聚餐,欢迎新成员,出去玩的时候,他都是揽下大活,骑车载我们买菜,他来炒菜。”实验室的师妹薛明菊说道。
时光匆匆而过,已经研三的王宏能在实验室度过的时间也以为数不多。目前,他成功地通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初试,在等待最后的复试,开始博士的深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