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李凌蕴 申雪莹 王可心 图/袁 时间:2019-06-30

 

多样本进行实验  

 

操作实验仪器

 

观察实验材料

 

检测实验结果

水处理生化室里,卞永宁戴着眼镜,着一身白大褂,手里正握着瓶混凝剂,认真做着实验。

2012年进入科大,这已是卞永宁在科大待的第七个年头了。从本科时的给排水工程专业,到硕士阶段的市政工程专业,他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无论是本科的给排水水处理工艺设计,还是硕士研究生期间的水处理理论研究,卞永宁都用专业和热情一直与这个“生命之源”打着交道。                  

“学得越多越自由”。卞永宁订阅了本专业领域的顶级刊物,查看本专业领域内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向,帮助自己挖掘科研的创新点。本科阶段时,上好每一节课将专业知识打牢是他学习的基本理念。在他而言,未来不好把握,现在学的东西在将来也可能大有裨益。硕士阶段时,开展的科研课题都是陌生又充满着挑战的,但每一次的挑战都让他收获颇丰。每一个科研项目、熬夜写出来的策划书、一条条严苛的操作步骤,一次又一次深夜统计的数据,都为卞永宁描摹着自己理想与实践交融的学习之路。“时刻不要忘记学习”,他叮嘱我们,他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能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就容易被这时代所淘汰。

卞永宁对自己参与的每一件事都给予了最高的专注。做科研与本科学习不一样,它需要你更主动地联系导师,主动利用多渠道查阅文献学习。因为这样的想法,他走出舒适圈,与组员、导师投身于科研一线。有时为了实验的准确和连贯性,他很少按时吃饭、休息,并持续战斗到实验结束,甚至忙碌到深夜,回寝已到凌晨。他笑说,曾见过科大最美的清晨,也见过科大最深的夜。 “又一次春节后的第二天,我便来到了学校学习,哪一年过年不是过,毕竟选择了研究这条路子,我还是希望能在这一年考上博士,继续我的研究工作。”卞永宁说道。

早晨八点进入实验室,再回到办公室处理数据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尽管每天的工作时长已足够让听者触摸到科研之路的辛劳轮廓,但真正的压力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论文可能会投稿失败,实验可能会失败……

卞永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是在研一时写的一篇名为Recycling of Waste Sludg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ludge-Based Activated Carbon的论文。这篇文章他足足修改了一年有余,每次被拒稿,他都会疑惑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后来,在导师的帮助下,他不断分析原因重新写稿,突出自己表达的重点,用英文重新撰稿,终于在研二的六月份刊登成功。

研二时,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硕士论文——《新型磁性MOFs-聚合铁盐复合制备及DOM混凝效果研究》,这带给他不小的挑战。卞永宁致力于促进水污染领域的前沿探索,希望找到一种新型材料来突破当前领域的瓶颈。由于选题的新颖角度,他能用于参考的文献极少,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探索角度需要他自己思考。为了找到既能保持磁性又能适应强酸的材料,他查找大量文献寻找可能性。一次材料的合成便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而他却尝试了整整一箱子多的药品。实验失败了就分析原因,然后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实验,从研二的九月份到次年的四月份,他才摸清了大致的方向。

研究生之路不易,但好在有导师的陪伴。多年师生亦为友,是卞永宁与其研究生导师朱国成的真实写照。因为年纪相差并不算很大,他与导师间的聊天更像是与同辈人交谈。在做实验时,他的导师总会说:“好好做,做完请你们吃大餐。”在日常科研工作上,他的导师也尽可能为其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在选择博士报考学校等方面也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朱老师,无论是在学业、生活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让我毫无负担的一心放在科研上,也让我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打算。”

团队合作在科研过程中亦为重要。有时为了做一个实验,卞永宁往往要舍弃自己假期、周末的时间。在实验室待久了,同学们相互间会帮忙带饭,或相互帮助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身为师兄的卞永宁,更是对小辈关照有加。17级研究生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的赵冬琴提及他时谈到:“卞永宁师兄平时在学术方面经常给我们意见与指导,在生活方面他更是细心,是位十足的暖男。”

学好自己的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卞永宁深谙学科交叉之道。他善于挖掘其他领域的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这往往使他的想法更为新颖。“多去听一些其他专业的讲座,看一下他们研究领域的思路能否用在自己专业。科学研究存在着众多的方向,一个好的切入点会让你的实验和文章更出彩”,他如是说。独特的专业背景给你了一双另眼看世界的镜子,你做学到的知识都将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同一事物在不同专业领域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断的开阔自己的视野。

“做好准备”是卞永宁做学问惯有的态度。在本科毕业后,他马上跑到了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为他们打下手。在一次次实验中,他也慢慢上手,熟悉了实验室的基本操作。与优秀的人多交流,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可以让你少走弯路。通过了解他们过往的经历,为自己攒积经验。我们的未来因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所以才精彩,我们并不能知晓未来的我们需要哪些东西,只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做好相应的准备,当机会来的时候,抓住机会就好了,而不是去等着机会上门。无论是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还是仍然在犹豫不决,先付诸行动吧!在原地徘徊不前,只会让手中的机会溜走。所以,在事情突然发生时,他早已有了对策,不至于手忙脚乱。

“对自己负责”更是卞永宁的人生信条。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盲目的人。卞永宁,从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到短期目标,他都对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规划做好了,去执行的时候,总会有突发事情穿插其中,你就需要去动态的调整,保持你的大方向是不变的。” 卞永宁说道。他说,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并为此制定好相应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它。在他毕业之后,就去厦门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硕士期间完成的目标。

“要习惯优秀”一直影响着他。事情既然花时间做了,就要把它做好,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课的学习要基础扎实,科研的工作要细致入微,但他的大学生活不仅仅如此。从心理健康部部长,到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卞永宁在不断尝试中,探索着大学的无限可能。作为研究生主席,他带领一群人做好每一次活动、完成每一个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提升。工作中,对大家的认真考量、公平取舍,都让他体验了全新的工作经历。而日常生活中,他更是热爱计算机。为同学们修电脑、平日里拆电脑,他统统不在话下。

对卞永宁而言,学术的意义在于自己能够做出生活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他偏爱着水那种纯净而柔软的样子,从远处眺望,那广阔而泛着微微波光的水面,透明中透着金黄,那是他的愿景。为着这样的想法,他不断继续着深入自己的科研之路。对于微污染地表水的处理研究,他一直在路上。

 

    新闻链接:

    卞永宁,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6级市政工程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现已考上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就读期间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2篇,第三作者1篇;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公开发明专利1项;主持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参与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获2018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届湖南科技大学校长奖,就读期间共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3项、校级奖励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