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陈增辉
陈增辉与科研团队成员做实验中
“增辉,祝贺你!”“增辉,好样的!”在获悉陈增辉被录取为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时,他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向他送上祝福。
陈增辉是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已经发表SCI论文四篇,其中两篇发表在国际权威SCI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影响因子为4.696(SCI二区);另两篇发表在SCI杂志Journal of rare earth
陈增辉攻读物理学,研究稀土发光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调控、及其在光电传感器、生物光子学成像、光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曾经,陈增辉是个典型的科研“菜鸟”,全新的研究方向、知识积累不足、英语基础不扎实、实验困难重重……三年的奋战与执着,陈增辉终于成长为“科研达人”。
“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混个硕士学位,回到家乡中学当个教师”,这是陈增辉最初的计划,他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科研之路。
更何况,陈增辉是跨专业读研。他本科学的是电子,读研时却调剂进入物理学。虽然二者“很相通”,但“隔行如隔山”,做起科研来迥然不同。
没想到,入学后,他被导师刘云新博士“盯上了”。现年37岁的刘云新,已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将陈增辉招致麾下后,刘云新便找他谈心,了解他对科研的认识、感觉和兴趣。
聊天的情景陈增辉至今还记忆犹新。2013年9月,四教刘云新的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科研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我们的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于科学,对于人类是福音。”刘云新循循善诱着陈增辉,引导他从人生目标、科研乐趣等方面深入思考。几个晚上的来回,陈增辉开始试着了解自己即将进入的发光材料领域,也思考自己的读研目标,“无论怎样,三年光阴不能白白浪费,要让这三年有意义”。
陈增辉重新谨慎地规划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跨专业读研,第一步需要的是所学专业知识的积累。为了熟识各种基本知识,陈增辉要求自己每天至少阅读一篇文献。看完之后他会把框架抄记下来,有空时便拿出来学习。一学期下来,陈增辉抄写了好几个笔记本。陈增辉沉浸在学习中,如饥似渴,恨不得一头扎进书本探个明白。
当然,困难不止于此。
更难的是看英文文献。科研课题,需要了解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发表在SCI的论文要求全英文写作。这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陈增辉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每天看一点,坚持看就懂了。”刘云新“火上浇油”,要求陈增辉多看英文文献.还坚持要他用英文写论文。三年里,陈增辉养成了每天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
遇到不懂的问题,陈增辉就会自己查阅大量资料。实在解决不了时,他就会找刘云新。研一的时候,陈增辉几乎每天都要跑到刘云新办公室。师徒二人深入讨论,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刚开始做科研,陈增辉步履维艰。但每每看见刘云新如此努力钻研学术.还细心指导自己,他就深受鼓舞与感动。“刘老师就是我的榜样。他几乎从不休假,寒暑假都呆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对我的指导,也几乎是随时随地。”即使是深夜,陈增辉也会及时接到刘云新对自己论文的指导意见。陈增辉也从此养成习惯,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不耽误科研进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入学两个月,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开始了第一个课题。经过不懈努力,第一篇论文顺利出炉。探索未知世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陈增辉沉浸在做实验与写论文中,体会到做科研所带来的成就感,人生路也渐渐明朗起来。
这一发便不可收拾。
“做科研,勤奋最重要”
从第三个课题开始,陈曾辉转战研究纳米颗粒。经过前两篇论文的摸索,他掌握了一些科研技巧。但他认为,做科研,勤奋才是最重要的。
陈增辉研究稀土发光纳米颗粒,但这种材料需要从实验中提取。2014年下半年的一天晚上,陈增辉独自一人埋头做着实验。从早上8点,他已经呆了一天,没有出过实硷室半步,吃饭都是叫外卖。
为了得到一个青色成品,他这天已经做了6个样品。和研究微米颗粒时不同,这个实验不能离开半步。一个样品全程至少三个小时,观察、记录、分析、拓展运用……时刻不能掉以轻心,这对研究人员的耐力和注意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奋战15个小时后,眼中布满血丝,疲惫不堪的陈增挥才起身回宿舍。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实验终于完成了。陈增辉着手准备论文的写作。完成初稿,再给导师逬行修改,来回三四次。一个课题,前后需要7-8个月的时间。
陈增辉从来没有停歇过钻研的脚步。在和老师的交淡以及实验中,他注重分析和记录。每当有新的想法,就记录在本子上。第三个课题便是陈增辉自己提出的。
陈增辉曾经在洋葱上提取过样品细胞,他心想,既然能在植物里提取,那么是否能在动物身上提取?如果可以,那不就可以运用到人的身上,从而运用到医学方面?陈增辉兴奋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这完全可以!”听到陈增辉的想法后,刘云新又惊讶又欣慰。陈増辉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
然而,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
在活体动物中提取细胞,要选到合适的动物。陈增辉首先尝试草履虫,但是草覆虫是单细胞生物,在激光辐射下就会死亡,检测和拍图记录的速度很难跟上。来来回回尝试了很多动物。最后选定的是水母,水母透明,注入的染料清晰可见。
要对水母进行细胞切片,这实在是把陈增辉难倒了。水母80%的成分是水分,对水母细胞进行切片,据记载,从来没有人这样尝试过,在网上也搜寻不了任何参考信息。
陈增辉找了生物学方面的老师帮忙,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成功,老师觉得这很难办到。
“刘老师,要不放弃了吧?到了这个阶段,也算是一个突破了。”陈, 增, 辉开始有点打退, 堂鼓了。
在导师的鼓助下,陈增 辉 决定自己动手试试。
在激光 的 干扰下,陈增 辉 每天对着显 微 镜,有时 眼 睛都睁不开。毎天 晚 上做完实验,他就会立 即 跑去和 刘 云新讨论实验结果,半夜才回寝室.并对老师提出的意见进行思考。
两个月过去了。经历过无数次的观察和拍摄, 陈 增辉达到了预期实验效 果 。
这个选题花费了他一年多约时间。完成实验后,在 论文写作阶段, 陈增辉 就开始下一个选题的实验。如此往复,如今陈增辉已经做完了五个课题。
“漫漫长路,要携手同行”
陈增辉所在科研组共7个学生,在自己进步的同时,陈增辉想方设法帮助“师兄弟”们,“同做科研,我希望能带动大家努力,贡献自己的些许能量。”
研一有一次做实验的时候,陈增辉发现要用到的一种物品不够了。这让陈增辉措手不及,但是这种物品只能上网购买。这前后花费了三天时间,研究进度被耽误。
这件事让陈增辉长了教训。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陈增辉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做完实猃,他总会在实验室里走一走,看一看。如果发现有什么物品不够了,他会立即购买,以免影响大家的实验进度。记账、购买实验材料、收取快递……陈增辉主动承担了这些杂务,花费了他很多时间,但他毫无怨言。
“科研组的‘师兄弟’们一定要既团结又独立,相互进步,科研组也才能更上一层楼。”陈增辉是实验室里最努力的学生,荣誉接二连三。这给了研二的戴港涛很大的影响。
研一整整一年,因为身体原因,戴港涛未能参与科研,他心中充满遗憾。看着“师兄”向着梦想步步前进,戴港涛很是羡慕。
刚开始独自做科研,难免有畏难情绪。戴港涛有些不适应,特别是看英文文献,让他费尽脑筋。陈增辉鼓励他:“没事,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坚持就一定可以的。”即将步入研三,经历研一一年的“无所作为”之后,戴港涛更加珍惜时间,却也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经常沉不下心来。陈增辉看在眼里,抓住机会安慰戴港涛。
2015年上半年,戴港涛和陈增辉成为了舍友。半年时间里,两人早出晚归,各自忙于科研,交流的时间并不是太多。但戴港涛遇到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找陈增辉询问意见和注意事项,陈增辉从不拒绝,和戴港涛一起讨论分析,细心解答。
经过努力,戴港涛的第一篇论文也进入了投稿阶段。“增辉学长是我追赶的对象,以增辉学长为榜样,我也不应偷懒。”戴港涛对科研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他也准备考博,希望能继续做科研。
“在未来的科研、学习路上,还要更努力和踏实。”一路走来,陈增辉科研做得越来越深,个中哲理也悟得更多。虽然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陈增辉深知,这离不开导师和科研组的指导。
“陈增辉讷于言敏于行,踏实努力地行走在科研之路上,并且还能有带动和服务他人的意愿,这是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该有的品质。”学院党委书记周文革这样评价陈增辉。